(一)仪节流程:
随侍在侧→举哀→帷堂→阖扉→子孙变服→陈设脚尾物→易枕→盖水被→示丧→为邻居挂红→守铺→关猫→买布制孝服→孝志→择日→办理死亡登记→报丧→买棺→成立治丧委员会→宗教法事→哭路头→奔丧(二)仪节简要说明:
1.随侍在侧:
病人移至大厅水铺之后,子女即必须随侍在侧,不可单独留病人在大厅,以免病人去世不知是几时咽气,徒留遗憾。
2.举哀:
病人一旦断气死亡,依俗须于门口焚烧一顶纸轿(车)供灵魂乘用,俗称「烧魂轿」以海碗为香炉,焚香拜亡灵,全家大小始举哀恸哭,儒家重视人伦感情,故以哭泣辟踊以尽其哀,佛教界人士则以为死者去世八小时之内,意识未完全脱离形体,子孙不可移动,不可哭泣。
3.易枕与盖水被:
子孙用石头或一支大银纸做为尸枕,传说如此子孙才会「头壳硬」(聪明之意),实则将头垫高后尸首才会收下巴,不致张口吓人,而且较不易腐臭。尸身棉被须去除,改罩水被(一大块白布中缀红布),用意除覆其形外,也是避免盖棉被容易发臭。
4.陈设脚尾物:
脚尾处依俗须陈列脚尾饭一碗(露天炊煮),用大碗盛满,越满越好,饭上放一粒熟鸭蛋并正插一双竹筷,供死者享用以便上路,另置脚尾火(油锜仔)、脚尾炉(用碗公盛砂做香炉),并烧脚尾纸(小银),供死者做盘缠,应慢烧,以免室温升高。
5.变服:
初终尚无孝服,唯为宜悲志哀,全身改穿素色衣服。
6.帷堂与阖扉:
惟堂俗称「吊九条」,即以一全匹白布,用竹竿架吊起,弯九次后将尸床围起来,目的在隔开内外;同时须将门扉关一扇,以防日月光照射到尸身上。
7.门外示丧与邻人挂红:
家有丧事应于门外张贴告示,以白纸黑字写明「严制」或「慈制」或丧中「长辈尚在,晚辈去世时用之」。红色春联应以撕除。为敦睦邻居,应为附近邻居大门贴一块红纸,以示吉凶有别。红纸于出殡日启灵后始撕除,并由道士洗净,贴上净符。
8.守铺与关猫:
亲人死后,子孙哀恸不忍,必须小心看守,孝男夜则席地而眠,称为「守铺」,守铺除了哀伤亲人之死不忍离开寸步之外,尚可预防亲人因休克「死亡」复活而乏人急救,有亲友来吊时不致无人照应,同时也防止肉食性猫科动物之毁损尸体。
9.请人买布料、制(租)孝服与孝志:
丧事所用布料以白布为最多,孝服若是自制,则须采购五服(麻苎、蓝、黄、红)布料。
10.择日与办理死亡登记:
丧事重忌讳,入木(大殓)、转柩、落葬等均须选日选时。一般是先看入木时辰,然后才看墓地,后再看出殡之时日。家属持死亡证书向户政事务所办理死亡登记,始能入殓。
11.报丧:
入木时辰看好便可报丧,父丧要报伯叔、姑母等,母丧则要通知外家俗称「报白」,母舅以外的亲戚,可以央人代为报丧,或用电话通报。
12.买棺:
俗称「买大厝」,父丧由伯叔一人陪孝男去,母丧由外家一人陪孝男去,另外可请一位懂木材之邻友做陪。棺木,土葬与与火化所用不同。
13.哭路头与奔丧:
出嫁女闻耗丧回家,离家一段距离即须号哭,且有哭辞,声极凄洌,俗称「哭路头」。凡长辈咽气时未随侍在侧之子孙,自外地奔丧回去,必须匍匐入门,表示自己不孝,奉养无状。
14.宗教法事:
初丧未入殓请道士或僧尼念经,称「念脚尾经」;或者俟入殓时再一并举行,称「入木法事」。
15.成立治丧委员会:
本身或子女当中具有崇高社会地位者,死后应由其朋友或长官、同事、僚属组成治丧委员会,讨论及安排治丧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