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丧相关的礼俗
1.终别 壮族老人病危时,儿女、媳妇们必须昼夜轮流守候身旁照料,当老人脸上泛起红晕、眼睛特别明亮时,有经验的人便知道,此乃临终前的“回光返照”,于是召集全部儿女、媳妇至床前,恭听老人的临终嘱托。有的地方还要请来舅舅等有关人一齐来听,以免日后发生纠纷。有的地方在老人弥留之际,将老人从床上抬到地面的席子上,不能让其死在床上。有的地方将老人平放于席子后,在其嘴里和左手手心各放一枚银币或硬币,右手则放一条毛巾。老人断气后,立即用白布将尸体盖好。
2.浴尸 更衣与安尸 壮族民间有“人死汲水浴尸”之俗。浴尸之水必须由孝男持瓮到河边或井边投钱币后汲回来。若死者没有生育儿子,则以族内兄弟的一个儿子来代替,此人因此便成为死者的继承人,有权继承死者的遗产。大新县下雷一带,孝男去买水时必须头戴竹制白布丧帽,身着白布孝服,脚穿草鞋,陪同的亲友也要头戴白布孝巾;将水汲回来后,加入柚子树叶或柑橘树叶、桃树叶、黄皮树叶等烧至温热,俗称“解秽水”,由孝男、孝女用此水亲自为死者浴尸。隆林各族自治县等地则用野姜叶煮水为死者洗浴尸体。
浴尸后开始为死者剃发须(男性)和梳头(女性)。剃下的发须必须丢至人迹罕至的岩洞里面,以免被他人踩着。凭祥、崇左一带的壮族在剃发梳头后,还要给男性死者戴帽,女性包头巾,然后换上新的衣服和鞋袜,俗称“寿衣”或“冥服”、“寿鞋”。一般人家给死者穿三、五套新衣,至少也要一套。忻城、柳江一带给死者穿的新衣数只能是单数,融水县一带则上下装加起来不能是偶数;象州县一带给死者上穿三件衣服,下穿三条裤子,服装颜色不论,但必须有一套为白色。马山、上林、武鸣、平果一带,要在给死者穿的布鞋外面再套一双草鞋。天峨县百定乡和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一带,则在死者头上包一条白色孝巾,表示死者先孝敬父母。更衣后,有的地方还要在死者的口中放银币或硬币,俗称“含金”。
有的地方安尸礼俗比较特别。如天峨县百定乡在老人死后不浴尸,而是由孝子将其扶至厅堂的高凳上,剃发须或梳头、更衣后,再用白布裹身,白纱纸包头,然后让死者平躺在准备好的木板上,等候入殓。上林、隆林一带则在给死者浴尸、更衣后,将其安置在靠椅上坐,接受子孙的跪拜,并给死者灌进一杯酒,以作最后诀别,然后移尸于堂屋内的灵堂上平躺,盖上白布,待吉时入殓。
此外,从老人断气到入殓之前,丧家全家上下必须戒荤吃素。凌云、那坡一带,在未出殡前,孝男、孝女禁止吃猪肉、喝生水,不能洗手、脚和脸,不准吸烟。必须在死者的灵床前,用一个竹筒装满白米作香炉,上插香火蜡烛,同时摆一碗白米饭于床前,饭碗中央垂直插一双筷子。厅堂板壁一般都要拆去,田林一带还要拆除所有门扇,并在大门外插一簇“长钱的白纸幡”(当地的叫法)。长幡用白纱纸剪成,根据死者有多少岁,就剪多少张,然后串成一簇。
3.报丧 采取两种方式:(1)放炮、鸣枪、敲锣打鼓或嚎啕大哭,告知邻居和亲友。具体礼俗各地各有俗规:大新、隆安、田林、田东一带,家中有人亡故,举家大小放声大哭,房族兄弟和近邻闻之,即主动前来帮助料理后事。东兰、天等、扶绥、凭祥、崇左、隆安等地,人死后鸣炮三响,大新、那坡等地放一串鞭炮,上林县大丰、西燕等地在家门前烧烟火,该县云零、覃浪、大坡一带则在门口两侧插茅草及树叶,以向村邻和亲友报丧。在扶绥县某些地方,还用白纸书写“当大事”贴在大门上,同时用长竹竿将堂屋瓦顶捅开一个洞,俗称“天窗”;在大新县,还在大门口挂一丈长的白布;在来宾县,丧家则剪白纸作标悬于门前以示家有白事。(2)由丧家晚辈或请邻居到亲族、好友,特别是舅家报丧。各地习俗也各不相同:在天等、大新一带,报丧人到死者亲友家门不能直接入门,而必须叫人用火灰撒在门口和门槛后,方可进门报丧。在武宣县,父母仙逝,孝男要头扎白孝巾,身着白孝服,手拄用白纸卷扎的孝杖,一步一低头地到舅家报丧。走到村口便放声痛哭,到舅家门口即下跪,待舅舅或舅母过来搀扶方可起立。若是有过虐待父母行为的不孝之子,舅舅和舅母则故意迟迟不予搀扶,直至孝子当场认错。在忻城县,报丧人须头系白布,用笼装一只公鸡,笼上也系白布带,再拿三支香和一些纸钱奔赴外家,入村口时边走边哭,村人和外家人闻声即知某家有丧事。在来宾县,报丧人手拿着白布到亲戚家跪哭,主人将报丧人扶起来,问明缘由后即打发其回家。在邕宁县,孝子必须亲自到外家报丧,一到外家即跪在外婆或舅舅跟前,哭诉母亲去世的确切时辰。在河池,孝男要披麻戴孝捧着父或母的灵位,带人挑一锅豆腐到舅家报丧,进门即跪在堂屋中的八仙桌前哭诉噩耗。在上林县,去报丧的人勿需讲话,只须拿着装有半斤米酒的酒瓶,来到被告者的家门前,烧上一堆火即可。
4.入殓 入殓前必须请舅家人到场验尸,方可入棺。入殓时,将棺材抬到灵床前,置放于两张长条凳上。老人的棺材一般在死者健在时就已经备下,用黑漆将外部漆得黑亮,两头分别用红漆书写“福”、“寿”字样,在棺材底垫一层草木灰和爆米花,上面铺一层白纱纸。在扶绥县的一些地方,要先在棺材中放两箩筐大米(其实是两箩筐草木灰,只是在草木灰表面盖一层大米),铺平后用枕头自上而下按压四遍,然后再铺上被单。在平果县了尧一带,先将草木灰炒干,再倒入棺材内,以防停柩时间过长尸体发臭,然后在草木灰上铺草纸和红纸,纸上放七枚铜钱或硬币,并用白纸包草木灰作死者的枕头。钦州、天等、忻城、南丹等市、县,还在死者头部两侧的纱纸放置两叠瓦片,以防止头部移动。在中越边境的龙州县,则由女儿或儿媳披麻戴孝,手拿箩筐到左右邻舍的家门去跪求火炭,然后用纱纸包好给死者作枕头。所有壮族地区,尸体入棺时忌哭,以免眼泪滴在棺材内或死者身上而带来不吉。死者入棺后,即用白布覆盖尸体,凡子、女、婿、媳及亲友送的白布须全部盖于尸上。在大新县,则先用草席或新棉被裹尸入棺,然后再盖上亲属及亲友送的孝巾、寿被。此外,死者生前喜爱的小件器物也殓入棺内。
5.戴孝与守灵 灵堂多设于堂屋,灵柩一般摆放在堂屋正中,棺头朝向大门外,棺头前置放一张八仙桌,上面安放灵牌和祭供品,俗称“灵台”。入殓后,所有晚辈全部为死者戴孝,长辈则无须戴孝;若与死者是配偶关系,则妻子必须给丈夫戴孝,而丈夫不必给妻子戴孝。孝服均为白色,男子头扎白孝巾,身穿白布长衫,腰间束白布带或麻绳带,脚穿草鞋;女子孝服样式与此类似,只有上衣是白色短衣。在天等、马山、柳江、武鸣等县,孝男还要在头上戴一顶用白纱纸裱糊或卷缠的竹篾孝帽,脚穿白袜、草鞋。在扶绥县,孝男还要手持用白纱纸包缠的“孝杖”。在天等县,死者的长子须腰佩长刀或剑守灵,若长子不在则由长孙代替;若长子已故去且无后,则由次子替代。在上思县那荡乡,若死者为家父或丈夫,儿子、儿媳或妻子还要用麻布缝在鞋头上,并戴麻布帽,穿麻布衣,以为尽孝。柳江、扶绥等地,要披头散发戴孝。在上林县,父母去世,孝男、孝女须立即戴孝,且不能离开死者或灵柩走出门外,若必须出门则要戴上斗笠或草帽。各地在守灵期间,亲属应不时哀哭,妇女多边哭边唱或边诉边唱,所诉或唱之词,多是对死者抚育之恩的追思、及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男子守灵只哭不唱。此外,死者的配偶一般不守灵。
6.吊唁与道场 吊唁和道场是整个丧礼的高峰,日子极为慎重,停柩或三天或五日,个别地方长达数月之久,直至选好吉日,挖好坟坑,才开设道场和出殡。期间,一般都要请几个到几十个师公或道公(有的地方师公、道公一起请)来超度亡灵。道公作道场,要念诵《金刚经》、《弥陀经》等一大串经书,白天、夜间分别念诵什么经,每天念诵多少经,做三天、五天、七天的道场分别总共念诵多少经,都有一定的规矩和程序。师公做的道场,则除了要念诵用方块壮字手抄的《布伯》等经书,还要头戴木制面具、身穿师公服跳师公舞,并有自己一套规矩和程序。有时,师公头戴面具,通过唱念做打来表演经书的内容,如演《布伯》,就有布伯、雷王、雨师、风伯等形象,他们使用木制武器打斗,边打边唱,跟演戏一般,师公戏就是由这里脱胎而来。
期间在白天,亲友络绎不绝地前来吊唁。吊唁者到来,要在灵前鞠躬致哀,孝男孝女则面向吊唁者,双膝跪地,口头还礼。通常由丧事的总指挥(俗称“布办丧”)在门外迎接吊唁者,派人接过吊唁者送的大米、米酒、肉、钱、祭幛等礼物并登记入帐,以便日后礼尚往来。吊唁者若是比较亲密的女客,必抚棺号恸,比较亲密的男客则与孝男孝女等说些宽慰的话语和几句赞扬死者生前为人的话。过去大户人家讲究排场,办丧事要请乐队,其中有两支长一米五以上的铜号,声音低沉呜咽,吊唁宾客一到,即鸣炮三响,击鼓奏乐迎接。在个别人口不多的山寨,邻近村寨的壮人即便与死者不是沾亲带故,也会主动前来吊唁,使丧事不至于太冷清,表现出壮人亲密友爱的风尚。
吊唁者当中,女婿和外家舅舅的地位最为突出。女婿须和孝子一样尽其孝道,所送的礼品当中须有一副一丈多长的寿幛,上书死者姓名讳号及颂扬死者功德的楹联,还有一只纸马以供死者作前往冥界的坐骑。在天峨县百定乡,女婿奔丧时要带牛、羊、猪三牲,并送纸扎的伞、房屋、牛马,还要送祭幛。在隆林,女婿必须杀一头中猪,备豆腐、甘蔗、饼糕、香烛、元宝、纸钱等,挑去岳家送葬,并请唢呐奏乐;随从女婿前去的族内至亲,少则十数人,多则几十人;该县革步、红河一带,女婿吊唁毕,众人还用锅底灰涂抹其脸,以示死者赏脸,俗称“抹黑脸”。若是舅舅前来吊唁,情况又不同。在平果县乐尧乡,舅舅吊唁时,随他而来的十数位至亲全着清洁整齐的黑装,到村边先鸣纸炮一响通知丧家,孝子闻声也鸣纸炮一响还之,舅舅来到门外,孝子须手捧灵牌向舅舅跪拜,待舅舅搀扶才能起来。在隆林,死者外家吊唁的礼品与女婿的同中有异,异的是要杀一头大肥猪,还要请本村的外姓人一同前往,参加吊唁的人数达几十甚至上百人,否则会遭到非议或被死者家族瞧不起。
吊唁宾客一般都要等到出殡之后才能离去,否则视为失礼。他们白天和孝男孝女一样戒荤吃素,晚上寄居在邻居家里。邻居则有义务关照任何客人,而不问先前认识与否。因此,吊唁活动常常又是大家展开社交的大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