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殡葬 » 正文

与葬相关的礼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12  浏览次数:307
核心提示:1.择吉与出殡 民间普遍迷信风水术,出殡之前要请地理先生确定葬地和确定出殡日子。桂西一些地方有掷蛋卜穴之俗。有的由于笃信
  1.择吉与出殡 民间普遍迷信风水术,出殡之前要请地理先生确定葬地和确定出殡日子。桂西一些地方有“掷蛋卜穴”之俗。有的由于笃信风水,人死后因择不到“佳城”、“吉期”而停棺待葬,短则数日数月,长则数年甚至数十年。
        出殡的时间一般选在上午。出殡前一般要举行隆重的“家祭”。在环江县城管乡,先由家人以鸡鸭等供祭,致哀词并行三跪九叩礼,接着由亲朋依次祭奠,师公或道公宣读祭文。在崇左,祭奠的次序是先亲戚后子女,由远而近,最后是长子。在上林县新联一带,则由长子开始祭奠,接着是家属、亲友,以年龄长幼为序,不论男女。在东兰,人们在丧锣声中把一床红棉毯覆盖于棺材上,棉毯下则系一条长过棺尾好几丈的白布幅。在天峨县白定乡,死者年满六十岁为“初寿”,出殡时抬棺的可用八人;七十至七十九岁为“中寿”,可入大棺,至少用八人抬;八十岁以上为“上寿”,可入特大棺,需十六人用黑布条攀着棺材抬出,表示八仙齐出动,抬死者成仙。在柳城县,移棺出门时,由舅亲表亲在门外举行“外祭”,祭毕方可抬棺出葬,出葬时,由一男性晚辈亲属用裤筒装两筒粮食挂在颈脖上,走在棺前,将粮筒送至坟地给死者作“陪葬粮”。贺州市南乡壮族则用糯米饭掺入酒饼再装入一小罐中当作陪葬粮,送葬时以孝女三人头顶白布作桥,于灵柩前牵引,每个孝女腰间则系一小篓米饭,随走随撒,其余送葬亲友则鸣炮、撒纸钱、举幡、抬棺,朝着事前挖好的墓穴(俗称“金井”)缓缓而行。在扶绥县,出殡时先“发担”,即由亲生女儿挑着装有酒、大米、鸡、猪肉的担子,至半路跪迎灵柩,然后交给别人挑回来;如果女儿已婚,则直接把担子挑回婆家;到了墓地,送葬妇女争先抓一把墓地上的土即可转回,以先回到家为吉;出殡回来,众人要用桃树叶熬的水洗手,叫“去邪”。马山县壮族在出殡日不吃早餐,出殡归来,主客一起吃一顿丰盛的饭食,表示丧家的谢意,壮语称“挨乖”,意为晚吃的早餐。
        2.下葬 棺木抬至葬地后,孝男孝女跪于坟坑前,由道公或师公喃摩,然后开始下棺。由孝子先埋第一把土,众人才能挖土掩埋。贺州市南乡壮族在下葬前,先由孝子在“金井”里用铜钱摆成北半星式,然后坠棺,并安放陪葬粮筒,随之孝男孝女跪在“金井”旁,送葬的亲友都抓一把土撒向棺面。谓之“落土”,与“乐土”谐音。在马山县,即将下棺时,孝子用柴刀在坟坑边划几划,并轻吹棺木七下或九下,以示恨不得将坟地破坏和将棺材劈开,不忍让亲人埋入地下。大新县下雷一带,在抬灵柩入坑时,所有送葬者都动手铲一把土放入坑中,丧家亲属则每人用筷子夹一小块猪肉,洒一点酒在坟地上,向新坟作最后一拜,然后除下孝巾在火堆上“过火”以去邪。都安、隆安等地有葬后于坟上“结茅为庐”之俗,即于埋葬后由死者亲属伐木割草为新坟搭棚,以避风雨浸入棺内。
       各地的新坟一般多呈圆锥状。坟地有一定范围,一般在坟的前后左右三至五米的地方,不会有人再葬。在河池地区,有的将坟地作成“蛙形”,内壁以砖石砌成,外覆以泥土,墓前砌一小坪台以便设祭。
       壮族多薄棺浅葬,称为“寄土”或“小葬”。待三至五年后,捡骨重葬,称“二次葬”或“捡骨葬”。但在马山、上林、象州、钦州、宁明等地,高寿或德高望重者去世则采用“大葬”,葬礼比较隆重。所用棺木均为质地上好的木料,棺椁庞大,墓室宽阔。大葬后,不再捡骨重葬,故又称“永久葬”或“固定葬”。
       3.守孝与扫祭 出殡后,孝子须在灵牌前的地板上铺席守灵,守孝期长短,各地不一。期间不脱孝服,不得坐高凳,不上床安睡,不外宿,不赶圩,不剃头,不参加歌圩,男不娶,女不嫁,夫妻禁止同房……灵牌到守孝期满才可焚化。龙胜龙脊十三寨壮族,母亲亡故守孝三社(半年为一社),父亲亡故守孝两社,母孝重于父孝;守孝期间,亲友常常于夜晚到丧家慰问、陪伴。河池六圩乡壮族,孝男孝女要戴上用黑棉和麻线织成的孝镯,男左女右,要戴四个月才能剪去。在上思县,守孝期间,孝子穿孝服,衣骨向外,鞋头补一小块麻布,如此三年。此外,各地均有守孝期间“做七”的习俗,又称“回魂”。
      葬后三日,开始第一次扫祭,内容包括为死者“送饭”、“送水”、“送火”、“覆土”(给新坟添新土)等。守孝期间,逢年过节必须到新坟祭祀。隆安壮族,葬后第二年二月初二,家人和女婿等必须在鸡叫前赶到新坟前供祭,称“扫新坟”。柳江、忻城县等地,于守孝三年内,每逢二月初一、七月初一和十月初一,都要到新坟地烧香酌酒祭奠。在柳城县,葬后第二年二月初一、第三年二月初二,丧家要带上鸡、香、纸钱等祭品到坟前祭祀,届时亲朋也会送来雄鸡、酒、米等物,丧家受之并以酒食饷客,谓之“做初一”和“做初二”。此外,多数壮族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前后扫墓,俗称“拜山”或“拜祖”,是时,各家户带上酒菜和五色糯米饭到祖坟前供祭,并将祖墓修葺一新,毕了,大家围在一起食用带来祭祀祖宗的食品,以示对祖先的怀念。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